採訪對象:綠海城堡民宿老闆、浮潛教練兼討海人何誌忠
撰稿者:陳韻如
他,何誌忠,一位土生土長的道地綠島人,花蓮四技二專畢業,在台灣工作四年存到一些錢後,回到故鄉開民宿、擔任浮潛教練。父執輩均是漁工,技術不比老闆差;從祖先歷代抓魚至今,可謂討海世家。
從童年起就跟著父親在沿岸打魚、釣魚、賣魚,耳濡目染之下也造就他對大海情有獨鍾。印象深刻有一次,何誌忠和其父親合力抓到一尾重達四十公斤的鮪魚非常有成就感,他說:「這就是傳承。」這類討海經驗之共同回憶帶給他之後捕魚生活源源不絕的動力與衝勁。
討海結合浮潛 魚類資源如何永續發展
一根釣是綠島最傳統、最環保的捕魚方式,亦即一根釣竿釣一隻魚。何誌忠表示,一天最少可釣三到四隻魚,最多十到二十隻。他認為身為一位漁夫,最直接的回饋的莫過於享有最新鮮、最完整的魚,甚至有機會釣到一些罕見種類,吃到連市場、商店都買不到的生魚片。
他記得在最一開始捕魚兩三年時常空手而歸,漁夫的門檻高,並非每人都能勝任;尤其討海依靠的是經年累月的經驗累積。何誌忠之前和前輩出海捕魚時,老船長光是觀察山與山之間的陰影、形狀變化,就可推知船隻和綠島之間的距離遠近與方位,完全不用依賴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這樣的技術讓他之後在帶潛水時,也得到很好發揮的亮點。
由於他現在同時是綠海城堡民宿老闆兼庫達浮潛教練,故夏天旺季(三到十月)主要忙於經營民宿生意,等到冬天淡季(十一月到二月)時,才會和父親一同乘船捕深海洄游性魚類。也因何誌忠身兼浮潛教練,他表示這和漁夫的初衷有些背道而馳。漁夫為生存當然會希望捕魚多多益善,以符合自身需求,但浮潛依靠的是海裡資源以吸引觀光客。因此他自從擔任浮潛教練後,就不再沿岸抓魚,而是以迴游性魚類為主。
問及是否鼓勵年輕人投入捕魚業,他表示,由於綠島沿海漁獲量越來越少,若年輕人一窩蜂投入,恐怕資源也所剩無幾。但,他建議可搭配季節性洋流的回流性魚類,像鬼頭刀或鮪魚,捕深水魚比較符合魚類資源的永續發展,而不會使沿岸魚類越來越少,最後導致資源枯竭,甚至珊瑚礁裡的熱帶魚類消失殆盡。
浮潛人的薪資待遇與工作日常
何誌忠至今累積氣瓶數超過一千多瓶,庫達潛水有十多位駐店教練,有三分之一是綠島人,三分之二是外地人,後者平均待六、七年之久。在綠島浮潛教練又分「駐店教練」和「自由教練」,前者是長期在某一間潛店接客,該店會負擔教練之交通、住宿,後者則沒有此種福利。何誌忠一邊嚴格訓練自己的教練,也一邊鼓勵他們帶自己學生獨立開店,以開支扇葉。
潛水教練工作時間有季節性,通常在夏天的收入已足夠整個冬季的花費。如果潛水教練夏天認真工作的話,每天接四到五組客人,下海時段又分為早上八點、十點,下午兩點、四點。若全部接滿,一天可進帳約四到五千元,月薪六到七萬,年收入可達百萬。故此工作性質即夏天打拼,冬天休息。
綠島年輕人身兼重任 為這塊土地做更多有意義之事
何誌忠想做的和筆者想做的不謀而合,我們都想要用影片、照片、文字紀錄為這塊土地做更多的事。現任漁會理事長陳富榮表示,明年卸任之後將推薦何誌忠擔任他的接班人。何誌忠表示,如果未來有機會承擔任漁會理事長,希望能增加討海人之間的交流次數與互動深度,例如行銷綠島漁業特色,在文化中心舉辦世代經驗分享會,邀請年輕團隊來訪談、拍片、紀錄前輩故事,他懇切希望綠島漁業能持續發展茁壯。
在訪談過程中,筆者可以感受到何誌忠對大海、對綠島深深的愛,現年三十幾歲的他,不僅想傳承父親捕魚技術,也不想老一輩珍貴的捕魚經驗與祕訣隨著年齡而消逝,「綠島漁業文化不能不見!」他大聲疾呼更多年輕人一同加入討海行列,因為一旦綠島在地年輕人都到台灣發展,沒人繼續捕魚,將導致綠島漁業榮景不再、衰退沒落、無人知曉,這是他最不想預見的情況。